“近5年来,长三角食品产业的冷链化率(冷藏车承载货量占比)在稳步提升的同时始终领跑全国食品产业平均水平。”日前,在第二十三届上海国际食品加工与包装机械展联展上,数字货运平台运满满联合物流领域研究咨询机构引航咨询共同发布的《长三角食品(包装)供应链物流洞察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披露了上述信息。
白皮书还显示,“长三角食品(包装)产业近年来呈现出了典型的逆周期特点,即便包含了疫情影响较为严重的2021年在内的近三年,线上包装食品类货源的发运量也在稳步抬升,年均增速稳定在2.43%。”“近5年来,长三角食品包装产业逐步由本区域内跨省、跨市为主的供应格局,转变为以本省、本市‘属地化’供给为主的新格局。”
长三角包装食品产业囊括三大供应链模式
“苏湖熟,天下足。”自古以来,长三角地区就是我国重要的食品产区。地理上,长三角地处江海交汇之地,气候温暖湿润,拥有得天独厚的农耕条件,是全球知名的“鱼米之乡”。与之一脉相承,加之消费驱动,长三角在不同区域上的特色食品产业同样百花齐放,部分食品甚至远销海外,在全球市场中占据领先地位。闻名遐迩的阳澄湖大闸蟹、盱眙龙虾、仙居杨梅、绍兴黄酒、泗县红薯和符离集烧鸡等,都来自于长三角。
食品(包装)产业天然具备第一二三产业全贯通的属性,不同类型的食品,具有不同类型的供应链模式。白皮书显示,长三角食品供应链有三大类型:覆盖本地水果、蔬菜、鲜肉等食品的属地供应链,以预制菜、冻品、精品水果等食品为主的短链供应链、以休闲食品、饮料、茶叶等食品为主的长链供应链,分别呈现出不同的运输辐射半径与物流模式。
在菜市场、水果店、超市里购买的各类水果生鲜等属于生鲜供应链,如上海本地的水果四大金刚马陆葡萄、奉贤黄桃、仓桥水晶梨、崇明柑橘,一般都是浅加工,标准化程度相对低。这类产品一般本地生产、本地销售,由产地仓直接运输到零售终端,覆盖半径基本为300公里以内,物流通常采用整车直配形式。
预制菜、矿泉水、米面粮油等,为浅加工食品,需要通过拣选、包装等环节,具备了一定的标准化、品牌化,属于短链供应链。这类食品的销售半径能辐射全省及周边部分省份,运输距离能达到800公里。这类产品从产区出发,到达加工仓进行拣选、切割、包装环节,然后送往零售终端。物流通常采用整车运输 城市配送的形式来完成。
饮料、休闲食品、茶叶等,在短链供应链基础上更上一层楼,为深加工且标准化产品,通常具有品牌,销售为多级分销模式,供应环节通常包括产地仓、加工厂、一级经销商仓、二级分销商仓、甚至三级分销商仓,最终才能抵达全国各地的零售终端,属于长链供应链。物流通常采用整车/专线 仓储 城配的形式来完成。
长三角食品产业的冷链化率领跑全国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长三角食品(包装)行业也在积极拥抱数字化转型。目前,长三角地区的食品产业数字化转型走在全国前列。
运满满数据显示,长三角食品(包装)产业近年来呈现出了典型的逆周期特点,即便包含疫情影响较为严重的2021年在内的近三年,线上食品类货源的发运量也在稳步抬升,年均增速稳定在2.43%。反映出数字物流平台不断适配产业履约需求、释放基于平台属性的开放最优解和技术能力。
数字化时代,消费者的个性化与碎片化消费趋势越来越强,对消费质量要求的提高,采用冷链运输方式的产品逐渐增加,推动冷链运力的需求快速增长。
白皮书显示,长三角作为中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最能从底层意义上反映食品产业发展水平的指标(没有之一),当属“冷链化率”。
据运满满平台数据显示,近5年来,长三角食品产业的冷链化率(冷藏车承载货量占比)在稳步提升的同时始终领跑全国食品产业平均水平。2019年,长三角食品冷链化率为7.63%,至2023年已跃升至23.16%,同期全国水平分别为4.45%和19.21%,领跑全国。
长三角食品产业供应链物流运力池中具体的车型结构变化,也反映了冷链车辆(冷藏车)增速。
运满满数据显示,近5年来,长三角食品产业运输用车车型版图中,冷藏车承运货量占比逐步提升,由2019年的9%一路飞升至2023年的23%,毫无悬念地成为所有车型中的增速冠军。同期内的高栏车和平板车比重双双快速下滑。而厢车、飞翼车占比则“稳坐钓鱼台”,分别始终维持在22%左右和3%。
白皮书认为,车型的此消彼长,反映出以冷链化率为表征的食品运输方式在冷链运输及常温普货运输间的转变,也是食品运输日趋走向合规化、食品安全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等消费思潮的推动。
长三角“舌尖”TOP品类,饮料、冻品占三成
这份白皮书还基于运满满平台数据揭示了长三角“舌尖”TOP榜单。榜单显示,长三角三省一市各自食品产业TOP级品类呈现出共性、个性并驾齐驱的鲜明特点。
南都记者留意到,三省一市TOP品类的共性集中在饮料、冻品,如安徽、江苏、浙江,TOP5中可归类进冻品、饮料赛道的高达3席,占比60%。在个性方面,三省一市各自的TOP品类则反映了区域消费特点及产业布局特点。如江苏昆山的咖啡、浙江的凉茶、安徽挂面等各省“名片”级产品均跻身本省食品品类TOP5。
与此同时,江浙沪皖也拥有个性鲜明、实力超群的细分品类“代表作”。以霍邱的鹅肝产业为例,不仅以年产5000吨的巨大产能、凭一己之力撑起全国三分之一的鹅肝供给重任,更是带动了本县围绕“鹅产品”大做文章的全产业链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
据运满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霍邱鹅肝及其系列产品发货量实现了猛增,在去年8倍 的超高速增长后,进一步完成了史无前例的十余倍的增幅。
昆山则坐拥全国最大的咖啡产业集群,不仅集聚了星巴克、瑞幸等国内外咖啡品牌巨头庞大的烘焙产业链,还形成了从生豆贸易开始,到消费者桌上的每一杯咖啡的全产业链、无死角的全能型供给能力,成为“国际咖啡产业之都”。据运满满统计,今年上半年,由昆山发出的咖啡类货品货量同比实现了近35%的巨大增幅。2023年,昆山咖啡类产品线上发货量完成了200% 的高速跨越。
和江浙皖相比,乳制品产业是当之无愧的最能代表上海人日常生活记忆的“民生产业”。伴随上海开埠,西式生活方式的浸染使得上海先于全国绝大部分城市接触并接受牛奶作为日常饮食必需品。而牛奶在上海百姓餐桌上的普及历程,则主要集中在建国后的民族乳业大发展过程中。
在此过程中,凭借领先全国的牛奶消费能力和深厚的牛奶产业积淀,上海孕育出了曾经的全国乳业龙头??光明乳业。尽管全国牛奶市场已被众所周知的两大巨头瓜分殆尽,但在华东,尤其是在上海,光明的市场地位依然坚挺。
运满满平台数据显示,2024年前5个月,上海鲜奶品类发货量保持平稳,在去年猛增60%的基础上,重新找到了新的市场供需稳态。
长三角包装食品呈现“属地化”供给新格局
食品包装产业作为服务食品行业的上游主要供应商群体,和林林总总的农产品原材料、添加剂、调味品等生产要素一道,提供了决定食品工业产业链的食品基础安全保障、产品溢价、高效流通等职能能否充分实现的决定性因素。长三角地区的食品产业集群化,不仅延长了产业链,还缩短了原料供给距离,并带动了包装产业的快速发展。
随着食品产业的繁荣,对绿色包装材料、包装设计、自动化包装技术等方面的需求也日益增长。长三角地区的包装产业抓住这一机遇,积极研发创新,提供高质量的包装产品和服务,满足食品产业的多样化需求。数据显示,长三角的包装工业已经达到全国包装产值的30%左右,其中食品包装占有主要份额。
白皮书统计发现,近5年来,长三角食品包装产业也逐步由本区域内跨省、跨市为主的供应格局,转变为以本省、本市“属地化”供给为主的新格局。
运满满数据显示,食品包装货物类目下,2019年“本市??本市”的属地化包装发货量按线路排名的TOP10中,仅“宁波??宁波”一条,而到了2023年,同口径下,“本市??本市”交付线路占到了TOP10线路中的半壁江山。
其中,上海作为长三角三省一市的领头羊,自2020年起,就开始稳居食品包装热门线路(以货量计)TOP10中的头把交椅,其背后是上海食品市场消费属性和生产属性并驾齐驱、齐头并进的自信和景气,也是数字货运业务日趋成为上海食品产业供应链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的有力例证。
采写:南都记者 傅晓羚